格拉斯在《鐵皮鼓》里講了一個不愿長大的人,小奧斯卡發(fā)現(xiàn)周圍的世界太荒誕,就暗下決心要永遠做小孩子,最終他成了侏儒。王小波在《沉默的大多數(shù)》中引用這個故事說人終歸是要長大的,長大的人就要面對這個復雜的世界。因此,我們有時心要痛,甚至要保持一種沉默。
其實痛或者快樂,往往不是沉默引起的,而是需要調整心靈深處的那架天平。成長是必然的,然后才有痛苦或者快樂,很少只有快樂沒有痛苦的人,然而做到盡量快樂也不容易。看淡一些名利并不代表沒有痛苦,做了很多好事的人生活中也有痛苦。無論痛苦還是快樂,只要成長,在所難免。
在我們成人中,很少有大徹大悟者,但又不是傻子。所以,在一座繁華的城市里,總有一些人徘徊在靈魂的十字路口,感覺到痛心疾首,掙扎在高尚與卑鄙、善良與邪惡中。善良者有一天做了不該做的事,就會心痛;而卑鄙者做了一件好事,往往成了資本,虛夸此事,以至于讓自己骯臟的心靈成為從善的借口,反而心不痛。北島說:“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,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銘”。一個人行事大多總是有理由的,但借口是自己給的。從自己利益的角度行事,后果的善惡往往不是很重要,只要給心靈一個托辭就是。因此,有人在埋怨:這人都怎么了,沒有人理解自己,沒有人關愛自己,本想對別人說說自己苦處,而友人只是漠不關心,連一個知己都沒有。
“所有那些品質高尚的人都是孤獨的,而且必然如此,正因為如此,他們才能享受自身環(huán)境中那種一塵不染的純潔”。愛因斯坦說這話是因為自我感覺是高尚的人,而蕓蕓眾生中每個人如果過分孤獨或者沉默,別人認為你不正常,而你確實達不到愛因斯坦的境界,于是許多人心就很痛,因為痛,沒有了快樂。
我們的痛在于凡利于自己的事,總是用一個孩子的眼光來要求別人,凡無關自己的事卻用成年人的心態(tài)來要求別人。在一座城市里,孤獨者未必孤獨,總有一扇心靈之窗為他敞開;沉默者未必沉默,總會有心近之人和他傾訴。
我們不是大善者,但雞毛蒜皮的好事還是做得來的;我們不是高尚者,但維護正義的勇氣還是有的。我們一次次一遍遍走在城市的各個角落,為了不讓自己的靈魂蒙上陰暗的灰塵,不妨與人相處時,試著靠近善良和高尚,逐漸與敵為友,與友知心。
對于快樂與痛苦,白巖松在《痛并快樂著》引述了這樣一句話來表達他的想法:“人生中,最幸福的事情5%,最痛苦的事情5%,剩下的90%就是平淡。但是這5%的幸福又使人們?nèi)淌芰?%的痛苦接受了90%的平淡。”人的一生,沒有多少順風順水的路,也沒有多少快樂幸福一直等著你。很多時候平淡的生活里夾雜著痛苦,然而我們不能拒絕成長,只要成長,心靈深處才會接近需要停靠的港灣。
痛苦,不僅僅是因為孤獨或者沉默;快樂,也不僅僅是因為溫暖或者張揚。我們更多的時候學會了成長,在成長過程中杜絕了心靈的侏儒,學會思考一些問題,學會懂得如何更接近快樂,如此,痛并快樂著。(馬鑫良 新華醫(yī)貿(mào))